呼伦贝尔有哪些节日?
2021-09-07 16:37:04呼伦贝尔除了那达慕大会和祭敖包等的传统节日之外,还独有伊慕额节、米阔鲁节、瑟宾节等节日。爱好摄影的人可以选在节日的时候去,可以拍到不一样的题材哦~
那达慕大会|观赏指数:★★★★★
“那达慕”是蒙古语,“慕”是蒙语的译音,意为“娱乐、游戏”,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。
“那达慕”大会,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、鄂温克、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。大会包括三项运动,摔跤、射箭、赛马,还有集体舞蹈等活动,观赏性极高!“那达慕”是蒙古语的音译,意思是“娱乐”或“游戏”。每年夏、秋季节举行。
伊慕额节|观赏指数:★★★
“伊慕额”,蒙语“丰收”之意,顾名思义,伊慕额节也就是丰收节,在每年5月22日。这时草原上的羊、牛、马和骆驼刚接完春羔,一片生气勃勃的丰收景象。牧民们用刀将母羔左耳抿出豁口,放回大群,未被留种的公羊则被阉割成羯羊。还要为年满2岁的马驹打上烙印。
米阔鲁节|观赏指数:★★★
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日。在每年5月下旬举行,其内容和形式与“伊慕额节”大致相同,所不同的仅仅是劳动完毕要举行宴会,欢庆丰收。
瑟宾节|观赏指数:★★★☆
“瑟宾”是鄂温克语,意为“欢乐祥和”,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,以图腾为特征,16世纪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。1994年6月18日,建国后首届“瑟宾”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,主要内容有鄂温克民族歌舞表演等。此后6月18日就成为鄂温克族的“瑟宾”节。
古时,每逢瑟宾节,鄂温克猎人都会聚会进行庆祝活动,各部落男女老少都来参加,由部落酋长主持.纯朴的猎人们点燃篝火,围着篝火边歌边舞,祭祀巴伊安奈神,还举行盛大宴会。宴会结束后,猎人们继续跳舞,直到第二天黎明。
在十六世纪时,鄂温克人中兴起了萨满教,认为萨满是通神者,可以驱逐病人的邪恶鬼魂.萨满教普及到了个氏族,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。从此,鄂温克人开始信仰萨满教,以图腾为特征的瑟宾节也随之消失。
新中国成立后,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复了鄂温克族族称,废除了索伦、通古斯、雅库特等别称,鄂温克族实现了族称的统一。每年的6月18日各地的鄂温克族群众都会以歌舞、游戏、民族体育比赛等活动方式,欢庆瑟宾节,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、旗政府也以瑟宾节的节庆活动作为载体,发展旅游业,扩大知名度,如今观看鄂温克族自治旗瑟宾节表演,参与节庆活动已成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篝火节|观赏指数:★★★★
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——篝火节。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,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,对于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,例如: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、扔脏物、吐痰,不许用刀、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,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等等。
祭敖包|观赏指数:★★★★☆
祭敖包,一般是附近草原最高点,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,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。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,仪式结束后,举行传统的赛马、射箭、摔跤、唱歌、跳舞等娱乐活动,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,谈情说爱,互诉衷情,这就是敖包相会。
“祭敖包”是萨满教的源头。因为萨满教义有三种信仰内容,一是大自然崇拜,二是图腾崇拜,三是始祖崇拜。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为目的。因此,祭敖包与敖包文化来自比萨满教更早更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态。有的学者认为,敖包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,是从初民时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见证。从象征意义上说,石堆可能代表高山,敖包上的树或树枝可能代表森林,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栖息之地,亦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。
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、象征意义,按着人类在初民时代的生存需求考虑,敖包在北方草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么呢?许多学者认为,它的初始意义,便是路标。
随着历史的发展,敖包作为路标作用,日渐淡去,逐渐成为一种祭祀、纪念活动,再后来又带上了旅游文化的色彩。
除了以上节日之外,呼伦贝尔还有巴斯克节、达斡尔鲁日给乐节、甘珠尔庙开光节、新发朝鲜民族乡“老人节”及朝鲜族运动会等
巴斯克节(4月26日—5月初)
是华俄后裔在一年中最隆重、最热闹的节日。节日当晚,长者向儿童赠送礼品,青年要到长者家里请安祝福。节日的夜晚,人们欢聚在一起,唱歌跳舞,尽情玩乐。
达斡尔鲁日给乐节
专题来源:呼伦贝尔旅游